我院团队访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包括健康防护引导措施、倡议性污染减排措施、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和臭氧污染减排措施。
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主任加文施密特表示,世界各地令人震惊的升温主要是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美航天局表示,今年7月创纪录的高温与海面温度升高有关,体现了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美国航天局近日公布的最新分析显示,2023年7月为自1880年有全球气温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主任加文施密特表示,世界各地令人震惊的升温主要是由人类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数据显示,2023年7月的平均气温比有记录以来任何7月的平均气温都高,比1951年至1980年的7月平均气温高1.18摄氏度。美国航天局近日公布的最新分析显示,2023年7月为自1880年有全球气温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数据显示,南美洲、非洲北部、北美洲和南极半岛的部分地区升温幅度尤其大,7月平均气温比同期长期平均气温高约4摄氏度。
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加剧了世界各地正在经历的危险的极端高温。美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通过数万个地面温度计量站以及船载和浮标仪器获取海面温度数据,汇总气温记录。这一策略的实施将加强基础设施、能源、环境和卫生等关键部门的建设,不仅可以确保业务的长远发展,还可以提升各部门、各领域面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阿布扎比环境局还与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阿联酋全球铝业公司、穆巴达拉和其他私营部门进行了沟通与协调。阿布扎比计划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700万吨的目标。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国父、已故的谢赫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扬殿下的教诲和实践以及他的儿子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的基础上姜雪峰课题组设计以六水合硝酸铀作为光敏剂,在常温常压下成功将9种常见塑料降解为苯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等化工产品的原材料,其中还包括5种塑料的混合降解。
采用新的光降解方案,瓶子不需要清洗,里面有水也没关系,标签也不用摘除,即使有色素、黏合剂或发泡剂,依然可以降解。公斤级真实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能够在2天内以88%的产率降解为对苯二甲酸原本这些塑料的自然分解要花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用这种策略在一两天之内就能把它们分解,而且分解出的物质还能拿去做新型的、更好的塑料;或者变成医药中间体,用到医药上;也有可能用到香精香料生产上。
每年有约6亿吨塑料垃圾被弃置到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塑料造成不断累积的环境污染危机。塑料垃圾处理问题是全球性难题。相关论文成果于7月29日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期刊。据了解,研究团队还设计开发了新型连续流光反应装置用于PET降解,与管式操作相比,效率提高5万多倍。
姜雪峰希望能把这项技术应用到复杂真实场景的塑料降解上。研究团队长年专注硫化学研究,他们发现,铀作为催化剂,在硫的氧化过程中可以实现精准调控,并且绿色环保。未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实验规模,并研发实用的大型装置。在460纳米蓝光照射下,聚苯乙烯可以30%分离产率获得苯甲酸;聚苯乙烯泡沫可以40%产率降解为苯甲酸;高抗冲聚苯乙烯可以32%收率降解为苯甲酸。
姜雪峰认为做到闭环和循环才是塑料降解的意义,如果能将使用后的塑料垃圾再次转化为单体或其他高附加值基础化学原料,用于生产具有不同性能的新塑料,就能最大程度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损耗以及塑料使用后所带来的污染。此外,塑料垃圾往往带有色素、黏合剂、水渍,甚至污渍,目前,处理它们需要前期分拣、清洗,达到很干燥、很纯净才行。
既然铀能够把硫这么精准地调控氧化,而且这么柔和、环保,为什么不拿它来做塑料的氧化和切断?8月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姜雪峰介绍说,我们就拿它尝试,果真能可控地氧化、降解塑料。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雪峰课题组建立了一种温和的光降解方案,通过协同的铀酰光催化机制,在常温常压下实现了9种塑料的降解,其中包括5种塑料的混合降解,为塑料垃圾处理提供了可持续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模型
据了解,协议实施范围为黄河干流流域(甘肃宁夏段),其中,甘肃为上游区域,宁夏为下游区域,以两省份跨界的五佛寺断面作为水质考核监测断面,实施期限定为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下一步,双方将促进区域间良性互动,加快实现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体补偿办法为:若黄河干流五佛寺断面水质当年年均值达到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双方互不补偿;若当年年均值未达到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甘肃向宁夏补偿5000万元;若当年年均值高于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宁夏向甘肃补偿5000万元。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甘肃省政府签署《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黄河流域(甘肃宁夏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协议对加快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构建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格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协议明确,两省份将按照1∶1比例,共同筹集资金1亿元(各5000万元),设立黄河干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流域内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甘肃省政府签署《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黄河流域(甘肃宁夏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具体补偿办法为:若黄河干流五佛寺断面水质当年年均值达到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双方互不补偿;若当年年均值未达到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甘肃向宁夏补偿5000万元;若当年年均值高于国家考核Ⅱ类水质标准,宁夏向甘肃补偿5000万元。
据了解,协议实施范围为黄河干流流域(甘肃宁夏段),其中,甘肃为上游区域,宁夏为下游区域,以两省份跨界的五佛寺断面作为水质考核监测断面,实施期限定为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协议明确,两省份将按照1∶1比例,共同筹集资金1亿元(各5000万元),设立黄河干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流域内水污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
下一步,双方将促进区域间良性互动,加快实现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议对加快建立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构建上中下游齐治、干支流共治、左右岸同治格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濒临渤海与黄海,拥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海洋物种。据了解,条例立足破除机制障碍、填补制度空白、明确落实措施,重点从明晰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编制、调查、监测预警与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洋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条例的制定,对于保护山东省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专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加强对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砂质岸线修复、潮沟疏通、植被修复恢复、底栖生物增殖等生态修复工程,并对海洋生物综合保育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近日审议通过《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条例立足破除机制障碍、填补制度空白、明确落实措施,重点从明晰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明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综合监督管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编制、调查、监测预警与评估等方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洋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山东濒临渤海与黄海,拥有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海洋物种。
条例的制定,对于保护山东省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专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加强对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砂质岸线修复、潮沟疏通、植被修复恢复、底栖生物增殖等生态修复工程,并对海洋生物综合保育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近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山西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西将构建完成全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业务体系,建设全省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底版、一套数据和一个平台。具体包括查清山西全省各类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范围、面积等内容;根据自然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应急监测数据库,搭建应急监测保障服务平台,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快速响应;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围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湿地等自然资源构建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全要素全天候动态感知、全方位全领域智慧管理系统等内容。实施方案提出,将推进基础调查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应急调查监测、建设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系统、统计分析与评价、成果及应用等6方面任务。根据实施方案,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相关部门协同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机制,制定并严格执行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根据设计、实施、监督和验收相分离的要求,坚持统一质量管理,确保成果质量符合要求。
实施方案旨在构建山西省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对于准确掌握全省自然资源家底及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生态学报》上。
底栖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被誉为水下哨兵。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所属东海生态中心副总工程师杨颖带领科研团队,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这也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演变不断向好。
监测显示,2011202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甲壳类64种,软体动物56种,棘皮动物16种,其他类合计20种6月已经悄然离去,但热浪炙烤全球的脚步并未停歇,温度计的水银柱在继续攀升,欧洲很多地区的温度已超过40℃,亚洲和北美也在接受极端高温的烤验。